- 十二妄想
- ﹝出楞伽經﹞ 經云: 當說妄想、 自性分別, 隨境有異, 一切愚夫, 計著有無, 故有十二種也。 〔一、 言說妄想〕, 謂計著種種妙音歌詠之聲, 以為有性, 是名言說妄想。 〔二、 所說事妄想〕, 謂凡所說事, 窮其自性, 惟聖智所知; 凡愚不了, 但依彼事, 而生言說, 是名所說事妄想。 〔三、 相妄想〕, 謂隨事起見, 猶如渴鹿奔逐陽焰, 作於水想, 如於地水火風, 執有堅濕煖動之性, 然不知性本融通, 於一切法相, 虛妄計著, 是名相妄想。 〔四、 利妄想〕, 謂樂著世間種種金銀珍寶等財利, 而不知此物, 本是虛幻; 凡夫不了, 而起貪著, 是名利妄想。 〔五、 自性妄想〕, 謂執持諸法, 起自性見, 以自為是, 餘皆為非, 是名自性妄想。 〔六、 因妄想〕, 謂於因緣所生之法, 起有無等見, 妄想分別, 成生死因, 是名因妄想。 〔七、 見妄想〕, 謂於五陰等法, 妄計有無、 一異, 起諸邪見, 執著分別, 是名見妄想。 (五陰者, 色陰、 受陰、 想陰、 行陰、 識陰也。 有無者, 計有即常見, 計無即斷見。 一異者, 計五陰之法為一為異也。 ) 〔八、 成妄想〕, 謂於假名實法上, 計我、 我所, 而起言說, 成決定論, 是名成妄想。 (假名者, 謂名字虛假也; 實法者, 謂五陰之法是實有也。 我、 我所者, 我即假名, 我所即五陰色身等也。 ) 〔九、 生妄想〕, 謂計一切法若有若無, 皆從緣起而生分別, 是名生妄想。 〔十、 不生妄想〕, 謂一切法皆先有體, 不假因緣而生, 是名不生妄想。 〔十一、 相續妄想〕, 謂於一切諸法, 執此與彼, 遞相繫屬, 計著分別, 無有斷絕, 是名相續妄想。 〔十二、 縛不縛妄想〕, 謂於一切法, 以情生著, 故則成繫縛; 若離妄想, 則無繫縛。 凡夫不了, 於此無縛解中, 而生計著, 是名縛不縛妄想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